智慧三农

  • 基于改进YOLOv7的高垄草莓成熟度实时检测研究

    吴仁愿;王圆梦;陈心怡;唐文超;赵家国;王双丽;

    针对光照、遮挡、果实密集以及分布不均衡等复杂环境造成草莓识别不准确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YOLOv7的改进模型为YOLOv7-SCC,制作草莓样本数据集建立真实采摘的复杂环境数据,首先,使用轻量级特征提取网络ShuffleNetv2替换YOLOv7主干网络,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有效减少模型参数量;其次,引入CBAM注意力机制模块,从而增强特征网络对草莓区域的识别;最后,选用内容感知特征重组(CARAFE)上采样来扩展特征融合网络中的感受野并充分利用语义信息。经实验,改进后的模型参数量降低59%,浮点数降低68.2%,准确率为99.6%。结果证明,改进后的YOLOv7-SCC可以实现草莓成熟度的准确识别,同时保持高精度,使其成为与其他算法相比更适合高垄草莓成熟度检测的选择。

    2024年21期 v.4;No.9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 ]
  • 数字化视域下传统陶瓷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融合路径研究

    邓安萌;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各行各业发展重要趋势。传统陶瓷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通过数字化方式手段在不断发展传承中凝聚乡村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智慧与创造。传承和发展传统陶瓷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关键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在数字化视域下对陶瓷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路径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24年21期 v.4;No.91 8-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 ]
  • 基于物联网的密集烤房精准监测平台设计

    刘芮;曹娜;沈广才;李丽;王微娜;吴岳庭;咸嘉玮;范伟;

    该研究以窄带物联网(NB-IoT)为基础构建密集烤房环境参数精准自动监测平台,采用主控制器、电源模块和传感器模块组成的设备,实现对烟叶烘烤过程中装烟室内不同区域环境参数的全方位、全流程的精准自动监测,同时通过NB-IoT模块实现监测系统和云平台的连接,使“云计算”和烟叶烘烤结合,提高烘烤温湿度自动监测与控制的精度,降低劳动强度,为实现密集烤房烟叶烘烤的数字化、智慧化调控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21期 v.4;No.91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我国养蜂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刘金炜;王维豪;孙静怡;王浩楠;王宇;

    该文探讨我国养蜂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我国养蜂业在技术基础设施、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资金支持及行业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不足,严重制约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改善技术基础设施、加强数据管理应用、培养专业人才、增加资金支持及制定行业标准等策略。研究认为,推动养蜂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2024年21期 v.4;No.91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融合视觉变换器与随机森林的昆虫识别系统研究

    解程林;常怀艳;于鑫;景国邦;李为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的应用,昆虫识别领域已经实现从传统方法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法的转变。该文介绍一种结合视觉变换器(Vision Transformer,Vi 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昆虫识别系统,旨在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这种创新的混合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大规模昆虫图像数据集,并实现高效率的昆虫识别。

    2024年21期 v.4;No.91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Century与生态遥感综合模型相结合的植被生产力估算

    陆国政;彭卫超;

    该文研究利用气候数据和气候情景数据驱动Century模型模拟河南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利用MODIS植被指数产品与之模型模拟处理的NPP建立线性模型,从而反演整个河南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识别结果显示,模拟NPP值与实测NPP值的线性回归系数最高达到0.9,决定系数最高达到0.85,均方根误差最低为2.0 g/m2。结果表明,该文采用Century模型,并利用遥感资料进行植被生产力的估算在河南区域准确度高和普适性强,该方法的应用在未来河南地区植被生产力估算中起着一定作用。

    2024年21期 v.4;No.91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破解之策

    何文斌;吴兆明;徐进;

    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该文通过深入剖析数字技术在江苏省戴庄村由贫困村翻身变模范村历程中的赋能作用,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策略。

    2024年21期 v.4;No.91 29-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研究视界

  • 论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意蕴

    杨忠平;严青;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民族印记,内容涵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社会治理、人民富裕及教育振兴等多个领域。为搞清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价值意蕴,分析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几个关键问题,认为教育振兴对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提供乡村振兴人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开启共同富裕大门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21期 v.4;No.91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以艾德莱丝绸为例

    孙隽妍;朱梓元;图玛日斯·艾山江;傅晨悦;地丽妃热·玉苏音;王燕;朱大鹏;

    该文通过研究艾德莱丝绸产业的发展现状,从文化标识的塑造、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内生动力的激发和国家文化战略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双重体现4个方面分析艾德莱丝绸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其次,提出顺应政策支持、多方合作与交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结合、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等艾德莱丝绸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最后,对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进行效果评价,揭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现实重要性。

    2024年21期 v.4;No.9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耕读教育内涵转变与发展研究

    万婧茹;唐滢;

    耕读教育,作为一种历经千年的教育理念,自春秋战国时代起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世代传承,其内涵也随时代变迁而演进。进入新时代,需要不断拓宽“耕”的外延、提升“读”的内涵,通过跨学科融合教育、结合教育信息化,来实现耕读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需借助政策的有力支持,促进校地之间的深度合作,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以构建一个全面、多元、协同的耕读教育体系,培育更多具有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的农林人才。

    2024年21期 v.4;No.9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五重维度

    陈燕妮;李世宽;

    新时代文化强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乡村历史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对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教化民众;丰富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认同,构建文化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4年21期 v.4;No.9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肇兴传统侗寨聚落群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研究

    曾梦宇;张雪梅;

    传统村寨聚落群较之单一的村落更能反映一定区域的传统文化、传统经济、传统习俗、传统伦理、传统艺术和传统生态等要素,以及由诸多要素构建而成的传统社会。肇兴侗寨聚落群有着“侗都”的美誉,对其保护与发展对其他侗族聚居区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2024年21期 v.4;No.91 49-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现代农业

  • 2005—2020年山东省大豆品种品质变化趋势分析

    司玉君;孙熙文;牟萌;朱振艳;李飞;张浩;于田利;陈雪;

    该文以2005—2020年山东省审定品种的品质变化趋势进行初步分析。2005—2020年审定品种选育方式以杂交育种为主,其中单交育种方式应用最为广泛。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之和均呈上升趋势,脂肪含量虽呈下降趋势,但整体变化并不大。审定品种的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反映山东省近几年的育种目标主要以高蛋白、优质、高产为主,育种手段以杂交育种中的单交手段为主。山东省大豆加工企业较多,每年对于大豆的需求量很高,高蛋白大豆是山东省大豆加工企业急需的大豆,因此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对山东省大豆增产提质意义重大。

    2024年21期 v.4;No.9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叠盘方式育秧对机栽水稻秧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研究

    郎学渊;吴珍芳;程楚;陈正中;王运;邵美红;

    该试验以浙江省建德市为试验地点,选用当地推广的嘉丰优2号杂交中籼稻品种,利用杭州丰筑XL-21型智能温湿度控制装备,比较不同温湿度组合下叠盘育秧与常规育秧的秧苗特性及机插水稻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叠盘35℃/90%处理培育的秧苗综合性状表现最佳,成苗率达96.1%,较常规育秧对照高12.8个百分点,苗高、叶龄、根系活力等指标亦明显改善,秧苗缺苗率、漏插率和浮苗率分别降至3.6%、1.1%和1.6%,较常规育秧显著降低,最高产量9 412.5 kg·hm~(-2),较常规育秧增产15.1%。综合分析认为,温度35℃、相对湿度90%是建德市嘉丰优2号水稻叠盘育秧的最佳温湿度条件,叠盘育秧的增产优势基本随温湿度条件改善而提高。

    2024年21期 v.4;No.9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康养产业发展与规划探究——以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康养示范区规划为例

    粟华生;黄卫萍;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以及亚健康人群增多,康养产业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其不仅需要优美自然环境,也需要融入多元素产业。以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康养示范区规划为例,探索和实践基于广西“长寿之乡”开展康养产业创新融合,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环境优势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按照“一心两带三园五基地”进行布局,通过“种植+康养+产品+体验+服务”产业多元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为实现全产业链兴旺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21期 v.4;No.91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吉林省扶余市三井子镇为例

    张人苓;

    确保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有机连接,是党中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指导方针。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始终是中央在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进展中的主导政策方向。乡村振兴战略被认为是“三农”任务的中心战略,而执行这一战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为更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的进步,该研究对扶余市三井子镇的农业现状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深入研究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为三井子镇在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上提供一系列的建议。

    2024年21期 v.4;No.91 66-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乡村治理

  • 以人为本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境遇与表征归因

    雷文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要求,赋予乡风文明新时代要义。该文从以人为本的视域出发,将乡风文明分解为“人文环境基础、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相互关系、人的文化休闲方式、人的思想道德观”等核心观察要素,来调查研究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发现,乡村存在人民生活环境趋于完善、人们朴素的道德价值观仍得以延续等积极因素,但也存在农民实用主义至上、乡土秩序异化、民俗节庆冷清和文化传承存在断档风险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归因于几方面,如经济利益和文化传承的博弈、行为动机与外在表现的差异、独立人格和熟人社会的纠结、个体需要与文化供给的错位、文化底蕴和信仰不自知的矛盾。

    2024年21期 v.4;No.91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乡村治理中“一肩挑”制度研究综述

    黄熠晨;

    新时代背景下,为加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一肩挑”制度在党的十九大后正式成为政策导向。学者们围绕其实施逻辑、制度优势、当前挑战及应对方案进行详尽探讨,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理论贡献,为学术研究铺就坚实基础。然而,当前成果尚存局限。展望未来,应关注“一肩挑”制度的新动向,探究其在乡村治理中的新角色与模式,并强化跨学科研究,为乡村振兴和治理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2024年21期 v.4;No.91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幸福感提升路径研究

    张姝晗;

    农民幸福感是衡量农村发展质量的关键。该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的总要求,分析乡村振兴对于农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意义,并从经济、文化、民生和生态4个方面着手,考察乡村振兴背景中农民幸福感提升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径,对夯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增添农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21期 v.4;No.91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域下“五星”支部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以河南省X村为例

    姜世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基层组织、产业、生态、法治和文化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对河南省X村乡村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总结提炼“五星”支部创建的有效治理模式,提出优化“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

    2024年21期 v.4;No.91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南昌“三水统筹”治理的乡村振兴经验研究

    王颖;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江西考察讲话指出了“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发展要求。生态美成为江西“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一个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推进美丽江西建设,打造南昌样板,是成就生态美的基本支撑点。南昌(安义县)在治水实践中深入展开“三水统筹”的治理试验,取得显著的科学治理成效,水生态持续优化、水环境持续优美、水资源持续优秀。

    2024年21期 v.4;No.91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和美乡村”建设的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王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提升乡村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农民作为乡村中的主体力量,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提升乡村生态振兴主体素质,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有效落实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当前,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不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载体单一、体制机制薄弱等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掣肘因素。因此,通过完善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内容体系,拓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主体,健全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机制保障,成为有效落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重要环节。

    2024年21期 v.4;No.91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

  •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范苏清;

    从我国当前乡村振兴实践来看,农业全产业链与数字普惠金融融合可以快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变革。但数字金融知识文化薄弱,数据共享机制缺乏,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全产业链难以深度融合。需要从农业产业特性着手,以数字化技术为契机,发挥各产业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建立数字普惠金融文化传播阵地、信息共享平台、风险共担机制等路径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2024年21期 v.4;No.91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探究

    邹武平;韦世妹;

    芒果产业是革命老区百色市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任何产品而言,质量与品质永远是核心。百色在未来继续发展芒果产业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芒果的品质。培育和打造百色芒果品牌,对实现全市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百色芒果品牌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芒果品质控制不到位,缺乏深加工能力,品牌建设信心不足,政府对芒果品牌建设扶持力度不够等。为实现百色芒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百色芒果良好品牌形象,政府应组织芒果生产技术培训,加强芒果品质控制,扶持部分企业提升芒果深加工能力,继续加大对芒果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多渠道宣传百色芒果品牌的核心价值。

    2024年21期 v.4;No.91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辽宁省加快特色农产品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激励策略

    张卓;

    《辽宁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未来辽宁省农业保险的立体发展战略,也指明特色农产品保险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基于辽宁省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现状,探讨如何从主体激励强化视角“加快县域特色农产品保险高质量发展”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尝试从“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主体视角探讨具体激励策略,一是强化市县政府农险补贴边界扩张的动力;二是逐步构建差异化的、契合农户风险需求的农险产品保费补贴体系,实现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参保激励;三是启动特色农产品保险业务的经营费用补贴,鼓励农险经营公司业务创新。

    2024年21期 v.4;No.91 104-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八角产业发展综述

    陈嫚;黄智刚;蒲春燕;

    广西是我国八角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球的85%以上,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绝对控量优势。我国出口的干八角和八角茴油是国际市场的紧俏商品,茴油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广西八角因产量低、质量差、深加工不够、产业链短、政策扶持不足等原因发展动力欠缺,经济效益差。近年来,广西党委政府重视八角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深加工力度和深度不够、精深加工不够、产品知名度低、市场营销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和产业发展动力欠缺等原因,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八角产量提升空间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应针对产业短板,从低产林改造、市场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前瞻性研究等方面进行攻关,推动广西八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21期 v.4;No.91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业绿色先行与外商投资优化

    刘雯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外商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试点地区吸引外商投资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2015—2021年中国286个地级市数据,其中包括71个试点城市,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验证该政策对试点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该政策能显著促进试点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特别是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地区和普通地级市等地区效果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该政策主要通过科研投入机制和环境改善机制来吸引外商投资。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2024年21期 v.4;No.91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农业教育

  •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园艺康养学教学改革思考

    李有梅;

    园艺康养学涉及园艺学、医学、心理学和营养学等多门交叉学科,作为园艺学科的延伸,既具有科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农业产业链衍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人才。该文通过分析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园艺康养教学现状及问题,结合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提出一系列教学质量提升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优化与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资源和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评价体系等。旨在推动园艺康养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4年21期 v.4;No.91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职业教育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施路径

    陈志强;谷霞英;钱文;

    该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促进高素质农民的培育,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指出农村人才结构不足、农村经济转型需求等现实问题,阐述职业教育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述职业教育的概念、特点以及高素质农民的内涵与要求,强调职业教育与高素质农民培育之间的紧密关联。接着,分析职业教育在农民培育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课程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产业对接不足等。然后,提出职业教育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施路径,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深化产业对接等方面。

    2024年21期 v.4;No.91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色文化融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堂教学研究——以巴中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为例

    李媛钰;李启宇;

    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思政育人仅限于思政课教学,没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该文以巴中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为例,分析巴中红色文化融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建立配套的体制机制及提升师资队伍的红色文化素养和能力等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人才路径。

    2024年21期 v.4;No.91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研究

    王磊;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路径,乡村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计算机类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面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投身基层意愿不强、高校教育引导力度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通过个人层面的观念转变、学校层面的教育引导、社会层面的系统支持等措施推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

    2024年21期 v.4;No.91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张华英;姜超;乌仁其其格;谢红岭;董玉新;

    在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农业生态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深入挖掘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为新农科背景下中国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该文从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与建设的总体思路入手,初步从新农人职业素养、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前沿科技动态、优秀农耕文化、生态学原理5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融合,旨在学生能够深化“三农”认知,厚植“三农”情怀,学农知农,兴农强农。

    2024年21期 v.4;No.91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耕读教育探索与实践

    宋勇;邢晓峰;李玉保;刘文强;褚鹏飞;苏培森;郭尚敬;

    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该文调查聊城大学348名农科类本科生的就业意向规划及实际就业情况,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设置耕读教育课程、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共建实习实践平台、参加专业学科竞赛以及挖掘农业传统文化等途径,完善新农科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热爱农村并愿意扎根基层的当代农村建设者,对示范带动农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实践价值。

    2024年21期 v.4;No.91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涉农院校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困境与实践路径

    赵伟;李元;武会欣;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当前涉农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涉农院校应担负时代使命,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推动卓越农林人才下乡,助力“三农”工作。针对涉农院校面临的生源、精准培育、价值观困境,构建“一心四阶四向四融合”的实践路径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为做好“三农”工作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动力。

    2024年21期 v.4;No.91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农耕文化视角下乡村研学实践课程设计路径

    邵勇;王楠;

    研学实践教育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课程研发备受学界重视。该文从传统农耕文化与研学实践教育相结合,来探究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的思路。重点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再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课程论的相关要求,根据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从研学的主题遴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成果展示和安全预案等方面展开论述。

    2024年21期 v.4;No.91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种业态势下涉农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云;陈风霞;付晶;赵爽;石鹤飞;

    粮食生产要与社会发展同步,种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产教融合是链接院校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共赢发展”的必要手段,该文通过分析种子产业链结构,调研种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拓宽人才需求信息收集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方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及增强办学活力5个方面对涉农职业类院校种业人才培养进行阐述,培养出既有知识素养,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使农业人才更为适应种业市场及国家种业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农业经济。

    2024年21期 v.4;No.91 151-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

  • 生态产业化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探究

    米香;胡钢;

    乡村生态振兴是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断推动乡村生态产业化是发挥乡村生态价值、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生态产品开发、生态产业链延伸、生态市场拓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维持显现出较强的耦合作用。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生态产业化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阻碍,因此须形成环境、人才、资金、政策、管理和观念合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模式,以生态产业化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2024年21期 v.4;No.91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为例

    张莹;

    浙江的“千万工程”用21年的时间证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效益获取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兼得的。“千万工程”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从最初的改善人居环境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水县尉迟村逐渐从最初改善人居环境到如今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的成熟生长,为我们展示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立足“千万工程”实践应用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打开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

    2024年21期 v.4;No.91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实现路径

    郑贺之;陈佳雨;唐宇杰;

    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千万工程”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千万工程”经验也从理论、制度角度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在基于河南省的实践探索中可以看出,乡村产业的融合已成趋势,创新创业活跃,乡村品牌不断丰富,但也存在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发展基础薄弱、品牌前景低迷等问题。因此,运用“千万工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就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协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2024年21期 v.4;No.91 164-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及实践进路

    黄钰函;刘敏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要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文化、经济、社会三重维度探析其价值意蕴。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赋能过程中出现传承主体动力不足、优质资源挖掘不够充分、传承方式固化单一等现实问题。为破解现实问题,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主体、文化、方式3个方面探寻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2024年21期 v.4;No.91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西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估与提升策略

    周予;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通过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的指导,评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能够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推动西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等策略,以期通过全面综合的措施,为本地和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2024年21期 v.4;No.91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与进路

    徐文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作为推动党的声音进万家、唱响主旋律的重要群体,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但是当前在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中还存在着宣讲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匮乏、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等问题。针对现实困境,结合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长需求和乡村建设的具体实际,从聚焦专业提升、拓宽宣讲内容、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究赋能的实践路径,切实发挥好青年群体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支撑作用。

    2024年21期 v.4;No.91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下载次数:1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思考——以三亚博后村为例

    陈欣宇;李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乡村振兴对于海南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推进海南乡村全面振兴,关系到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底色和成色,关系着海南能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自贸港。三亚博后村作为海南乡村发展的典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成就。总结博后“蝶变”的经验,探讨博后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能够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2024年21期 v.4;No.91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国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李盼林;李洁;阿拉木斯江·喀迪尔;杨利兴;袁天翔;陈哲南;张宁;

    该文探讨文化传承在中国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分析其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研究表明文化传承在促进乡村经济多样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安徽宏村、丽江古城和茶马古道为例,展示文化传承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面临文化与经济平衡、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及文化真实性维护等挑战。该文提出具有本土特征的新型文化继承与创新模型,强调地方政府在文物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和社区参与,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使文化传承更好地融合到乡村振兴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2024年21期 v.4;No.91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弘扬红色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以广州增城区为例

    廖后发;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重大价值。基于此,该文从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中把握增城区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分析红色文化助推增城区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进而探索红色文化助推增城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即合理规划、加强开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健全体系、凝聚力量,助力乡村有效治理;整合资源、加强宣传,助力红色品牌打造;弘扬精神、以文化人,助力乡村乡风培育,致力于推动增城区高质量发展。

    2024年21期 v.4;No.91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河南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齐欣;黄玉芳;赵亚南;汪洋;孟祥萍;杨雪;叶优良;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目前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农作物产量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科技小院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打破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产品研发与农业需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脱节等问题,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该文将以河南科技小院为例,介绍河南科技小院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大批知农、爱农的新青年,实现在乡村振兴舞台上解民生、治学问。

    2024年21期 v.4;No.91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智慧农业导刊》约稿函

    <正>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转载源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全文收录、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智慧农业导刊》主管、主办单位均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内统一刊号CN23-1613/S,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9902,邮发代号14-18,半月刊。

    2024年21期 v.4;No.91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