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桂真;
该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深入探讨导师指导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导师的有效指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虽然存在教育资源紧张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但通过改进导师指导方式和提升导师科研素养,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时,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也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提出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旨在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农科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其他高校也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024年16期 v.4;No.86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彭潇俊;
该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2001—2024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498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国内有关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文献呈现波动增加态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一单位或者地区的作者和研究结构内部交流合作交流较多,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合作较少,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老龄化、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是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最后作出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2024年16期 v.4;No.86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田维凤;
城乡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目标。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下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需要,也是我国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久之策。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该文对2019—2023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的481篇CSSCI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梳理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并提出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两点建议。
2024年16期 v.4;No.86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辉;
该文对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点进行系统性分析,重点关注该领域在人才培养、服务质量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首先,回顾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特别强调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现有机制和模式以及教育与培训资源的评估。随后,通过SWOT分析揭示湖南高职院校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SO战略并制定具体战略目标的战略选择,并设计人才培养路径,包括跨学科课程设置、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技术整合与在线教育等方面的措施。最后,强调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性,以确保实施的战略能够有效达到预期目标,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该文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为湖南高职院校乡村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24年16期 v.4;No.86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海明;施径科;
该文依托广州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深入探讨红色资源在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研究发现,广州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生动、特色鲜明及教育效果显著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利用程度不高、历史认知与现实需求脱节、教育内容与方法传统单一等劣势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加强历史与现实结合、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师素质和能力及建立合作机制等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广州红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农村基层干部思政教育的深入发展。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2024年16期 v.4;No.86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蓝小梅;李向红;刘勇;陈吉萍;韦梦媚;
为深化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该文通过对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构想,旨在为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措施和路径,促进其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优质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农类应用型大学在“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指导下,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优质实践平台建设及聚合社会支撑力量等。
2024年16期 v.4;No.86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静;
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明晰化、规范化管理成为提升土地使用效率、维护农民权益的关键。该研究以福建省云霄县为案例,探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建库更新的工作路径,最终建立成果齐全完整、格式统一、准确可靠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数据库及汇交成果。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建库更新工作不仅可为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理顺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妥善解决集体土地权属争议、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16期 v.4;No.86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俊杰;朱思武;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政策,乡村设计便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范式。目前乡村设计相对于城市设计发展滞后,缺少理论支撑,设计框架还尚未成熟。该文首先梳理乡村设计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后以乡村意象为基础,提出以三生空间为基底的乡村意象体系,涵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要素,积极探索乡村设计框架体系,为乡村设计学科及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思路。
2024年16期 v.4;No.86 52-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范春梅;尹亚敏;张刘东;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是OBE进课堂这“最后一公里”上的“据点”。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其实质是课程产出导向,即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大纲的构建。本课程大纲涉及以下3个方面,一要构建既决定于毕业要求(观测点),同时又必须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达成的课程教学目标;二要梳理与教学方式相适应,又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课程教学内容;三要构建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可观测、可衡量的考核内容、评价方式与评分标准。作者认为,基于以上3点所构建的课程教学大纲,既能很好地规范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能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达成,助力OBE进课堂这“最后一公里”的实现。
2024年16期 v.4;No.86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佳欣;张银花;
新时代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而高等农业教育如何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建设,如何培养适应和指导未来农林发展的新人才,都值得深入思考。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需要调整其人才培养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该文从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入手,剖析新农业学科背景下农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一懂两爱”等相关案例,从多个方面阐述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同类高校推进人才教育改革,加速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培养多样化、交叉复合型的农林人才提供借鉴。
2024年16期 v.4;No.86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慧琼;
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高校信息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文基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需求,顾及影响学习迁移的多种因素,对高校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为农业信息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4年16期 v.4;No.86 109-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禧;杨仕元;贺国荣;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才是关键。在加强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农林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农林高校的办学特点。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要求,农林高校必须以培育学生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为价值导向,以培养和提升学生服务“三农”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遵循培养规律、抓实运行反馈,构建既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符合学生学情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闭合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2024年16期 v.4;No.86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杜超;姚佩欣;
新时代涉农高校如何最大限度将耕读教育的育人价值发挥出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使命值得深思。该文就涉农高校对耕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施路径,为助力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建立健全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全力打造专业师资团队、合理利用涉农高校校内外资源、多措并举创新活动开展形式等可行性意见。
2024年16期 v.4;No.86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路丹;韩世健;彭好文;韦燕燕;叶进;杨娟;
随着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农业人才培养需求发生重大变革。该文探索适应于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认知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采用授课、参观、调研和参加论坛等授课形式,配合一年的农事技术操作;建设“互联网+”智能农业创新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资源;与企业合作,引入现代农业技术线上课程资源,适应现代农业新形势和新技术;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知农的兴趣。课程改革不仅展现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应用价值,更能让学生实践先进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深刻领悟农业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型人才。
2024年16期 v.4;No.86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兴涛;卢占军;佟晓楠;
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新农科建设的改革目标,深化农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的需求。该文分析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指出农科专业必须优化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该文以赣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为例,介绍其在新农科背景下探索的卓越人才培育模式,包括通过思政课程提升农林卓越人才的“知农爱农为农”素养,以及结合地方特色产业进行人才培养等创新实践。这些举措可为地方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中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2024年16期 v.4;No.86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薇叶;姚岚;姚文萃;吴凡吉;
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教书”和“育人”有机融合,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时代责任和目标;“双高计划”则为高职院校发挥阵地作用和人才培养优势特色、践行教书育人课程教学体系核心价值、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层内涵和明确要求。该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双高”专业群园林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双高”背景下“五育并举”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提升举措,践行从学校到课堂的教书育人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脉络,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
2024年16期 v.4;No.86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苗珊珊;崔苗苗;
开展新时期农科教育,培养涉农本科人才,是涉农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任务。与普通高校相比,涉农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应用。该文基于对当前涉农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探讨构建适应乡村振兴需求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人才培养体系应注重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思想精神引领、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以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4年16期 v.4;No.86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左利娟;李志强;
针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特点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OBE理念对植物组织培养教材建设提出具体改革策略,进行实践与探索。植物组织培养教材由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编写。结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能力需求,及时更新相关内容,重建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材与实训手册相结合的教材形式的创新;有机结合该校产学研情况,实现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和本土化。
2024年16期 v.4;No.86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乔扬;韦庆翠;张衡锋;马甜;曲良谱;
该文详细阐述乡村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关联性、必要性及具体路径,并通过效果评价验证其有效性。该教学模式不仅可丰富园林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增强乡村美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促进乡村文化与园林艺术的传承发展,将高职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乡村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程以乡土美育为视域,构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思政+乡情+审美”融合的教学方式,课程项目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乡村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设计创作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推演能力,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乡土情怀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2024年16期 v.4;No.86 142-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伍孝翠;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步伐,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面临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人才资源短缺、特色文化及产业保护开发不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等诸多难题。激发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活力要不断加大中央扶持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乡风文明建设,多渠道发挥政府、企业和人才的协同效应,以民族创新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2024年16期 v.4;No.86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晓伟;宋文杰;邹晓莉;叶双华;
“科技、教育、人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高校教师及机关干部下派基层驻村工作的举措成为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该文以新疆农业大学驻村工作为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乡村建设为主线,从科技服务促进特色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赋能畜牧养殖业提质增效、科技培训助力高素质农牧民能力提升、师生团队深入基层实践推动新农村建设、高质量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及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6个方面总结梳理驻村期间系列方法举措和成果,旨在为探索“科技+教育+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助力驻地乡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024年16期 v.4;No.86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源源;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实现乡村振兴。该文以河南省F镇陈村为研究对象,根据陈村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指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措施。陈村需要在完善乡村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建立有效的工作衔接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2024年16期 v.4;No.86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裕玲;朱琳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文化资源保护不足和城乡之间存在差距等现实问题。对此,需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乡村文化的普及教育、加大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弥补当下乡村文化建设短板问题,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养料。
2024年16期 v.4;No.86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王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离不开青年历史主动。青年历史主动是指青年面对变化发展的历史,经过深入考察和理性思考,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历史担当和主动作为。青年历史主动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发展活力、赢得宝贵的发展资源以及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广大青年应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2024年16期 v.4;No.86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赵芬;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的延续,是中国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价值,积极应对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探索合理保护与利用民族非遗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宁津杂技为例,在分析宁津杂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基础上,从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方面,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
2024年16期 v.4;No.86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毛馨瑶;蒋弦;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是落实重庆“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的实践要求。现代化的新重庆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作为党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策策略。重庆统一战线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在发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文化专门人才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新重庆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卓越的贡献。
2024年16期 v.4;No.86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雷光英;凌征强;
广州对口帮扶地区的农村阅读服务水平仍较低,针对农村开展的阅读服务活动较少,严重影响乡村文化振兴,急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该文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提供经费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方式;革新服务内容,科学配置资源;组建专业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服务体系等发展对策与措施。
2024年16期 v.4;No.86 176-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段青青;赵红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地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朴素的情感。农耕文化是在长久的农业生产劳作中形成的,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包括农事、耕具、农艺、农俗、时节、农历及农作物等文化概念在内的习惯和风俗。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初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业是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根基,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将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到乡村振兴布局当中,有助于发挥传统农耕文化的育人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文通过对乡村振兴语境下农耕文化的价值研究,分析农耕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农耕文化的现实价值,探寻综艺节目《种地吧》的社会价值回归,希望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农耕文化育人实践和新时代培育“新农人”提供一些建议。
2024年16期 v.4;No.86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宋方祥;
县域中职学校作为农村基层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涉农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文首先分析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短板,然后提出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助力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与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2024年16期 v.4;No.86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深入挖掘并传承好乡村文化,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品牌,才能真正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等阻力,该文主要谈论的就是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中,如何采取多元化路径帮助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首要,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其次,加强对乡村文化归属感的渲染,通过文化活动增强乡村凝聚力。同时,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文化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确保乡村文化独特性与生命力。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乡村文化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24年16期 v.4;No.86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晓菊;卓敏;许宝利;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该文研究职业院校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提出构建产教融合功能体系,明确农业职业院校在其中的功能定位。研究强调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实践策略。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合作及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也是保障专业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旨在为农业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理论和政策依据,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引发对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2024年16期 v.4;No.86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正>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智慧农业导刊》主管、主办单位均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内统一刊号CN23-1613/S,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9902,邮发代号14-18,半月刊。办刊宗旨:聚焦智慧农业发展前沿与热点,刊载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推智慧农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刊登范围:主要刊登农业传感器、精准农业、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物联网、农业云计算、农业区块链、智能装备与控制、农业遥感、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智慧农业教育等领域取得的创新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栏目设置:智慧三农、实验报告、研究视界、园区与系统、农机与装备、现代农业、乡村治理、农业经济、农业教育、乡村振兴等。
2024年16期 v.4;No.8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正>1.论文题目20字之内。2.作者与单位须对应,单位后加单位所在地省市和邮编,直辖市加城市和邮编。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为园林。*通信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为园林工程。3.基金项目格式:项目来源+项目编号,确无单独编号用项目批文的文号替代。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4CA27)4.摘要字数200~300字,须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内容;关键词5~7个;来稿须附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翻译。5.中图分类号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1个分类号即可。6.论文序号格式,一级标题序号用1;二级标题序号用1.1;三级标题序号用1.1.1;以下用1)。7.文中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数值千位分隔;单位使用国际单位,与数字之间留1/4字空;字母正斜体要求,凡是代表变量的字母都要斜体,例如代表物理量以及点、线、面的字母要斜体,代表向量、矩阵的字母要黑斜体,代表单位的字母要正体;文中内容如与图、表对应,应标注清楚(文中可用“如图1所示”“见表1”字样说明)。
2024年16期 v.4;No.86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