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三农

  • 无人机与ArcGIS在银杏每木监测中的应用

    路东敏;王宇;徐昊;许静;

    银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叶子和种子在药用和保健品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银杏生长过程中的每木监测在目前看来还是空白,该研究通过无人机航拍对银杏生长过程持续1 a的监测,形成一套银杏生长状况全过程监测的系统,其中包括物候、病虫害、可见光等,并与每木的空间信息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同时针对监测过程中的病虫害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符合实施地银杏生长的最优方案。

    2025年15期 v.5;No.10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畜禽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的挑战与对策

    吴冯莹;莫昌环;蓝小梅;刘彦麟;庞辉业;刘振强;

    该文为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畜禽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全面分析当前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如专家系统的应用、神经网络的应用、图像识别的应用、声音识别的应用和数据分析的应用情况,研究揭示畜禽疾病高发与复杂性对养殖业发展的制约作用,同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技术质量不准确与误判风险专业人才短缺、数据安全与共享、数据质量与完整性、成本和可持续性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挑战,该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推动数据标准化与共享机制建设、构建智能化的畜禽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及优化成本与持续创新等一系列措施与对策,旨在提高畜禽疾病防控效率,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为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15期 v.5;No.10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培育路径探析

    罗洁;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网络文化作为其中关键的部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乡村网络文化主体的培育不仅是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关键路径,也是激发乡村网络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培育主要面临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缺位、乡村网络文化建设阵地缓慢、网络文化建设缺乏专业指导和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保障不足等诸多考验。对此,通过培育引进网络文化人才、善用乡村文化媒体资源、加强网络文化专业指导和加大资源投入保障力度等方面探析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培育路径,以期推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

    2025年15期 v.5;No.10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

    张永恒;王雪颖;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凭借其特性与传统金融形成互补关系,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在厘清相关机理后,基于2011年至2022年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具体效应和传导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推进可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尤其是对西部地区的“雪中送炭”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推动电商发展2条路径间接发挥作用,据此提出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和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积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建议。

    2025年15期 v.5;No.109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TM32的农业补光物联网系统设计

    于是然;练渊杰;王睿清;肖敏;奚峥皓;

    针对农业生产中对智慧农业日益增长的需求,该设计开发一种用于操作和控制照明的农业补光灯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系统采用阿里云物联网平台,农业补光灯以STM32F103RCT6作为主控芯片,加入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传感器BH1750,以获取环境和装置本身的数据信息,通过Wi-Fi模块ESP8266进行数据传输。装置可以获取环境多项数据并通过Wi-Fi模块上传物联网平台,最终在UI界面上呈现,可远程控制装置开关并按需调整光照强度。

    2025年15期 v.5;No.109 19-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植保无人机喷施雾滴沉积运动特性研究进展

    关润洪;

    近年来农用植保无人机的迅猛发展,其作业过程中的药液流失、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针对当前植保无人机施药过程中的雾滴飘移与沉积特性研究存在的研究手段单一、雾滴沉积运动特性影响机制尚不明晰、缺乏从雾滴微观动力学角度深入探究其沉积运动过程的问题,该文主要综述植保无人机喷施雾滴沉积运动特性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包括农业航空雾滴飘移规律的作用机理、雾滴沉积运动特性影响机制、二维可视化喷雾流场空间特性等研究现状,为植保无人机喷施雾滴沉积运动特性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5期 v.5;No.109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齐哈尔市大田种植园区数字化平台应用策略研究

    宋玉丽;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齐齐哈尔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大田种植园区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齐齐哈尔市大田种植园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数字化平台应用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研究从基础设施优化、技术集成创新、服务模式升级等方面展开,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农田精准管理、数据共享与智能决策,为齐齐哈尔市大田种植园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15期 v.5;No.109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无人机遥感与高光谱技术的农业病虫害精准监测与防治策略研究

    周健;季晓菲;闫宏昌;

    该文探讨利用无人机遥感和高光谱技术进行农业病虫害的精确监测和防治策略,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通过无人机携带的高光谱传感器获取农田遥感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病虫害进行识别和分析,并采用精确喷洒技术进行防控。结果表明,在进行修复之前,病虫害的密度达到160个/亩,而植被的恢复指数是0.50;经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病虫害的密度已经减少到40个/亩,同时植被恢复指数也提升到0.85,农药的使用量也减少20%。因此可以看出,以无人机遥感和高光谱技术为基础的精准防治措施显著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极具推广价值。

    2025年15期 v.5;No.109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温室环境下农业机器人的导航方法综述

    卢宇飞;许哲宁;夏葛棋;易恒;陈巍;

    该文系统研究温室大棚环境下农业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最新进展——当前研究聚焦于三大方向,一是传统标识物导航技术在大棚环境中的应用;二是基于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三是以机器视觉技术为基础的环境感知系统。指出目前我国在该领域已形成显著优势,尤其在全局路径规划算法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但复杂作物环境中局部建图精度等问题仍存在技术瓶颈。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将围绕多传感器融合、强化学习驱动的实时决策等方面展开。

    2025年15期 v.5;No.109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农场视域下高职计算机课程融合中医药文化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前端开发课程为例

    聂飞;

    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重技术轻文化”问题,该研究以智慧农场为场景、前端开发为载体,提出“数据赋能-文化浸润-实践融合”教学改革方案。通过构建无锡中草药种植数据库,设计“一课程一项目”模式,移动应用开发课程聚焦中医药文化推广,开发含AR药材识别、体质辨识的“本草智联”APP;Web开发课程依托“工镰”智慧农场基地,搭建中医药数据平台。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学生中医药知识掌握度提升58%,技术开发与中医理念契合度达83%。这种“以码载道、以劳传文”育人机制,既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化传承要求,又为职业教育服务提供“技术+文化”双轮驱动路径。

    2025年15期 v.5;No.109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报告

  • 河西走廊中药红花农艺性状与花丝产量关联分析

    龚永福;张兆萍;毋玲玲;陈芳;常瑜;魏玉杰;苏毓杰;

    该研究以河西走廊地区11份中药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系统测定其物候期及13项农艺性状指标,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探究农艺性状与花丝产量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变幅95~114 d,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5.70%~34.81%,其中有效分枝数(34.81%)和单株花丝产量(34.10%)变异程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花丝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其受多个农艺性状协同调控。主成分分析提取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615%),分别被定义为分枝控制因子(总分枝数、分枝长度、单株有效果球数)、株高控制因子(株高、节间长度、成熟期)和花丝产量控制因子(单株花丝产量、顶果球直径及着粒数)。该研究为河西走廊红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5年15期 v.5;No.109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岭小洋薯组培快繁技术

    李嘉俊;丛建民;尹欣幸;刘金平;黄威剑;熊圣娇;

    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其高效繁殖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块茎繁殖存在周期长、效率低、易传播病虫害等问题,而离体快繁技术通过组织培养手段,可实现脱毒种苗的快速增殖与规模化生产。为保持温岭小洋薯马铃薯的品质,该研究以温岭小洋薯为试验材料,对其消毒方式、分化培养基配方、继代培养基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75%酒精30 s为对照,结合0.1%升汞7 min消毒,外植体的染菌率最低为1.67%。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优化条件为MS+6.5 g·L~(-1)琼脂+30 g·L~(-1)蔗糖+0.3 mg·L~(-1)NAA+1.5 mg·L~(-1)6-BA。诱导率最高为91.67%;继代培养条件为MS+6.5 g·L~(-1)琼脂+30 g·L~(-1)蔗糖+0.1 mg·L~(-1)NAA+0.1 mg·L~(-1)6-BA的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最佳。

    2025年15期 v.5;No.109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小陇山林区银杏无性繁殖试验研究

    张晓敏;裴宝红;

    该文针对小陇山林区银杏资源保护与高效繁育需求,通过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方法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IBA号生根粉500 mg/L处理嫩枝插穗,夏季扦插成活率达82.3%;嫁接以春季枝接(砧木地径1.5 cm)成活率最高(92.2%)。研究为林区银杏种质资源保存及产业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15期 v.5;No.109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视界

  • 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城固县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冯静;

    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壮大乡村产业实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城固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传统产业门类,发展特色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硬件”“软件”建设不足、产业要素活跃度低、科技文化赋能有限、利益链接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支撑不足、市场培育和商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进城固县特色产业发展,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聚合效益;强化科技文化赋能,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完善市场培育机制,畅通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强化政策要素保障,激活特色产业发展动能;运用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品牌。

    2025年15期 v.5;No.109 59-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考察与路径优化——基于农民群体的调查

    刘晓玉;吴巍;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想保障,是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来源。优化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对于均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加强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教育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教育载体嵌入不够多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不足和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等问题。鉴于此,从理论到实际实现教育内容的主体性转向、从嵌入到融入实现教育载体的现代性转向、从灌输到对话实现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转向、从单一到多元实现教育队伍的多维度转向。

    2025年15期 v.5;No.109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蚯蚓堆肥技术在尾菜资源化中的环境效益及工艺优化研究

    毛海亮;祁佳;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尾菜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蚯蚓堆肥技术凭借其生态环保、高效降解的特性,在尾菜处理中呈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分析蚯蚓堆肥技术在处理尾菜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尾菜处理中的理化性质、重金属、有机物的降解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的变化特点,总结蚯蚓堆肥技术处理尾菜时物料腐烂时间、堆肥C/N比、物料含水率、环境温度和蚯蚓投放密度等关键工艺参数调整、优化途径,分析探讨蚯蚓堆肥技术在尾菜资源化中的环境效益、技术优势与发展方向,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2025年15期 v.5;No.109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治理

  •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困境与破解路径

    杨乐;周鹏;

    基层党组织是党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基层党引领乡村文化振兴陷入引领能力不强、文化传承形式贫乏等困境。破解这些困境需要深化党建引领,以专业化责任化夯实组织根基;激活农村动力,以文化认同凝聚农民主体力量;创新传承载体,以多元路径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行稳致远。

    2025年15期 v.5;No.109 72-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模糊-冲突模型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以河南省H县为例

    秦巧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河南省H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刚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因此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面临诸多的挑战。该文基于模糊-冲突模型,分析H县面对的问题,如农民参与意识不足、整治资金匮乏、政策执行力弱和长效监管机制缺失。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其参与积极性;探索多元化资金渠道,确保整治工作的资金支持;优化政策执行的任务分配机制,提高执行效率;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整治效果的持久性。这些政策为H县提供实践指导,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15期 v.5;No.109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治理背景下高校在毕业生乡村任职中的作用研究

    师银燕;

    乡村治理的推进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基地,在引导毕业生参与乡村治理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在引导、培养、支持和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宣传不到位、培养成效与需求不衔接、就业指导与服务不完善、跟踪服务与支持不持续等。为优化高校在毕业生乡村治理任职中的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宣教、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及跟踪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积极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贡献应有的力量。

    2025年15期 v.5;No.109 80-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研究

    黎丽霞;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夯实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及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面对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工作方向不明确、治理主体缺位、制度体系不健全及落后的治理手段等问题,民族地区应明确治理工作主线,增强治理主体责任,完善治理制度体系以及创新治理手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2025年15期 v.5;No.109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王丽霄;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描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一定巩固,乡村特色产业逐渐优化升级,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群众的认同不强等多重困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和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

    2025年15期 v.5;No.109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

  • 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濮阳;王莹;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之一。该文以四川省及其五大经济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至2022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统计数据,构建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和人口五方面的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ArcGIS分析其空间演化规律后得到四川省及各市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情况。研究发现,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该文旨在揭示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政策和城乡融合路径提供参考。

    2025年15期 v.5;No.109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时代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三链同构”发展策略研究

    朱景焕;王士龙;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其稳定健康发展对民生、安全和社会保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该文从数字经济视角出发,对广西蔗糖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产业链条短、价值链不充分和创新链水平低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指出做大做强产业链、全面强化价值链和积极探索创新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025年15期 v.5;No.109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田东芒果知名度研究

    张忠柔;韩宝银;黄奕;陆婷婷;张英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建设,乡村特色农产品与农副产品是乡村当地的名片,通过互联网打出名片,有利于实现当地乡村振兴。该项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芒果为例,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芒果村庄”平台,通过线上种植,短视频宣传,销售芒果及其复合产品,线下观光旅游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提高田东芒果之乡的知名度,以此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田东农业发展。

    2025年15期 v.5;No.109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陈乐;

    乡村绿色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之一。通过绿色产业的推动,乡村不仅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能够提升乡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文强调绿色产业振兴对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分析乡村绿色产业振兴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通过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产业市场化和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等措施,解决乡村绿色产业现存问题,旨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2025年15期 v.5;No.109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自媒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

    石雨青;

    自媒体经济的发展为广大的乡村带来巨大的机遇,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助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正视自媒体经济的优势,拓宽自媒体经济的应用空间,全面激发乡村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自媒体平台。同时,自媒体经济在乡村应用中也面临很多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内容创作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短缺。针对这些挑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内容创作水平,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以使自媒体经济更好助推乡村振兴。

    2025年15期 v.5;No.109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雪;陶慧丽;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教育与乡村发展协力推进的重要环节。该文以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就业面临的供需不匹配、就业认知偏差等突出问题。从政策、学校、学生层面提出合理对策,为做好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2025年15期 v.5;No.109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基于新时代知识女性视角

    陈锦;

    新时代知识女性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来源。从可行性来看,新时代知识女性自身优势明显、与乡村振兴需求契合、有方针政策支持,在解决当前乡村经济的“旧”和“低”、乡村治理的“阻”与“缺”、乡村文化的“失”与“乏”、乡村社会的“匮”与“弱”等的问题中发挥出蓬勃的“她力量”。为此新时代知识女性要更好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从乡村自身人才的培育、良好的乡村社会氛围、基层妇联组织、政策反馈与评估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2025年15期 v.5;No.109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引导新疆高职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探索

    何娇;张伟;蔡翠萍;王爱国;

    该文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新疆高职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从政府、学校、企业及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探索,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策略,包括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和提升基层吸引力等,旨在引导新疆高职学校专业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为新疆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为促进新疆乡村振兴、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2025年15期 v.5;No.109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肖文静;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政教育,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该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指出现实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提供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15期 v.5;No.109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涉农高校“双创”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及实践路径探析

    刘佩瑶;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作为教育、科研与服务的重要阵地,其“双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的关键环节,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该文从“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出发,揭示其在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培养新型农民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核心作用,并审视当前涉农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提出涉农高校“双创”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包括聚合各方力量、优化专业结构、变革育人方式、坚持育训并举、深化科教融汇和开展生产竞赛,旨在为涉农高校“双创”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2025年15期 v.5;No.109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孟鑫瑶;

    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展开探讨,在明晰当今乡村振兴战略施行背景之时,对农民主体性发挥的现状给予了解,剖析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此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撑以及实践层面的指导。

    2025年15期 v.5;No.109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

    刘圆圆;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解决“三农”问题置于全党工作的核心地位。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前提。乡村人才队伍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当前,乡村人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短缺、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城乡发展差距过大、人才建设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及价值观导向单一,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未来应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对乡村人才的教育与管理,构建并完善激励机制,以此推动乡村人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15期 v.5;No.109 139-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探析

    朱妍;姚景一;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第二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开辟新境界,夯实实践方法论根基。通过深入理解其价值意蕴、把握三重逻辑,并积极探索实践路径,能够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主体培育、文化空间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15期 v.5;No.109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教育

  • 观赏园艺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刘思岑;付绿倩;吴亚勇;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全方位、全过程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以观赏园艺学课程为例,结合宜宾地区特色,从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重构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实践,以期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为同类课程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025年15期 v.5;No.109 147-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OBE理念的森林保护学课程多维度教学改革与实践

    玉舒中;杨振德;胡平;

    为适应林业绿色发展需求,广西大学林学专业于2022年将森林昆虫学和林木病理学两门核心课程整合为森林保护学一门课程。该研究针对合并后的课程,从知识体系重构、学习空间拓展、教学安排优化及课程思政融入4个维度进行改革与实践。通过明确基本知识点并构建模块化内容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的优化与重构;同时,建设多元化教材体系与学习空间,丰富教学资源与学习途径;此外,优化教学安排,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强化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厚植“五林”情怀,坚定学生为林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服务的使命与担当。实践结果显示,这些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15期 v.5;No.109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农机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唐汉;王金武;陈红宇;周文琪;孙小博;王奇;

    在全球农业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农机装备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而智能农机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是推动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培养智能农机装备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中之重。该文通过分析我国对于智能农机装备领域人才的需求,提出以国际化一流学科平台为载体,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合作”三位一体的智能农机装备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覆盖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与评价机制的全链条培养路径,并针对实施难点提出建议,坚决有效地实现了智能农机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智能农机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提供支撑。

    2025年15期 v.5;No.109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双高”视域下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数字化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胡桂林;范慧;

    “新双高”建设为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数字化技术融入传统课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为培育高素质农林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以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实训课程为例,其传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构建特色数字化实训课程建设模式,打破资源限制;重构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前沿;优化实训教学模式,虚实结合;构建四维动态评价体系,精准反馈教学。经教学实践验证,这些措施有效增强课程吸引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高职院校该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兽医人才。

    2025年15期 v.5;No.109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新时代农林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的育人模式研究

    张杰;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个性化就业需求不断凸显。该文聚焦于涉农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的育人模式,深入分析当前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对农林院校学生就业及育人模式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构建基于个性化就业的育人模式策略,旨在通过优化育人模式,更好地满足农林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需求,提升其服务“三农”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研究对于推动农林院校就业育人工作创新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5期 v.5;No.109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以作物栽培课程为例

    黄爱斌;曹国洁;马绥锋;郝榆东;黄雅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在此背景下肩负着培养涉农人才的时代重任,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作物栽培课程内容和教学实际特点,从课程思政构建、实施路径和思考探索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开展思政课建设和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为培养政治与“三农”知识技术双过硬的乡村振兴专业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2025年15期 v.5;No.109 169-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水产养殖科普基地在科研与教学中的应用

    杨宁;姜芳燕;苏婉淇;黄海;

    该文探讨高校水产养殖科普基地在科研和教学改革中的探索、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水产养殖科普基地在全国高校的发展现状,阐述其在教学实践、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同时指出水产养殖科普基地面临的经费运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表明,充分发挥高校水产养殖科普基地的作用,对于推动水产养殖及相关涉海学科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水产人才、助力水产科研成果研发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5期 v.5;No.109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农信专硕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李春琼;王聪;王远;罗廷芳;朱代根;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对农信专硕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农信专业毕业生具有创新,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但我校农信专业培养方案与部分其他院校一样,存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需求不符的问题,导致所培养人才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因此,该文先指出我校农信专业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多种原则,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构建面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农信专硕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旨在提高农信专硕培养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也为相关农业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2025年15期 v.5;No.109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以生态农业技术课程为例

    汪辉;鲍越;翁金洋;

    新时代孕育新生机,也带来新挑战。农业、农村及农科教育应时代发展之需,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该文以生态农业技术课程为研究载体,从生态农业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出发,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究,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谋划课程实施路径,以期提高农科学子的农业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学农为农”“强农兴农”的意识与担当,从而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为我国农业生态化、现代化贡献力量。

    2025年15期 v.5;No.109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乡村规划设计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研究

    苏芳;雷雅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落实乡村规划设计课程中的立德树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乡村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纲要内容,面向国家战略、围绕价值观培养,探索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路径,从政策文件、人物事迹、典型案例和实践项目4个方面挖掘整理课程思政资源库,将内容融入到相对应的课程板块中,应用于课程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及正确“三观”的引导过程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促进其精神品质的提升。

    2025年15期 v.5;No.109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

    于立杰;孙蕾;刘克心;刘忠野;董健男;梁春莉;

    该文聚焦于高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从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教材建设、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当前农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农业技术数字化人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提升学生数字化技能与综合素养,增强专业适应性,为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提供可行路径与范例,助力传统农业专业升级与农业产业发展。

    2025年15期 v.5;No.109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探析

    覃蔚玲;黄雨燕;黄静玲;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又为涉农教育创造新的条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厚植时代新农人大国“三农”情怀,有助于建设高品质有“农味”的精品思政课,有助于打造高水平的“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但还面临着教师队伍不够“土气”、教学内容缺少“农味”、教学方法不接“地气”等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涉农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加强党委领导、挖掘“三农”资源、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

    2025年15期 v.5;No.109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农业导刊》约稿函

    <正>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转载源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全文收录、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收录期刊、“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智慧农业导刊》主管、主办单位均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内统一刊号CN23-1613/S,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9902,邮发代号14-18,半月刊。办刊宗旨:聚焦智慧农业发展前沿与热点,刊载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推智慧农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025年15期 v.5;No.109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