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晨;陈长英;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双重战略背景下,该文以类型学为理论框架,系统梳理浙江农耕文化活态传承的实践模式,提炼“分类保护—创新转化—生态重构”的活态传承范式。结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通过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揭示浙江农耕文化五大类型谱系的活态特征与传承机制,剖析保护主体失衡、代际断层、数字化异化等现实挑战,提出“三圈层治理”“三维驱动保护体系”等制度创新路径,为全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22-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凯成;王道凡;惠可心;赵敏;张润泽;路国艳;
土壤磷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核心营养元素,生物炭可通过化学吸附、微生物激活等多重机制调节土壤磷素有效性,但其作用机理与长期效应仍待系统解析。该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2011—2024年间241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利用CiteSpace分析生物炭调控土壤磷的研究动态。结果表明,年度发文量呈现三阶段式增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机构为核心研究力量;作者合作网络密度(0.008 4),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Top10作者发文占比14.9%);研究热点由初期提升有效磷(2011—2015年),转向磷形态转化机制(2016—2020年),近期聚焦微生物介导的磷活化(2021—2024年)。该研究揭示生物炭调控土壤磷的演进规律,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黄;
基于我国2000—2023年的农业现代化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四川农业现代化与影响因素的短期关系,同时根据协整、格兰杰等检验的结果构建协整模型,解释他们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则受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这5个变量的影响,在长期只有肉类产量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即在长期不受肉类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深化农业政策改革,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推动教育与农业结合等方面的建议为四川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18期 v.5;No.112 33-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淑娟;冯志军;
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总结出目前江苏省农业发展具有农业产业稳步增长、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态势良好、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和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目前江苏省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出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适配优势以及适配问题,针对专业调整滞后于产业变革、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区域产业特色与专业特色融合不足三大问题,提出深化动态专业调整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产教融合深度育人;打造区域特色专业群四大提升策略。该研究结果不仅对推动江苏省农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优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将江苏经验进行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5年18期 v.5;No.112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玲;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种冲突与摩擦加剧升级,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大食物观的提出拓展传统粮食安全边界,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获取粮食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揭示农产品贸易现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给保障粮食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提出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关键品类开发,构建多元进口战略;优化进口管理政策,完善质量追溯体系的策略。旨在从多角度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产业战略安全。
2025年18期 v.5;No.112 42-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玲红;任爱霞;王秀丽;黄建勋;孙敏;
针对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重引进轻培养、科研与实践脱节、跨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能者为师、一专多能”的五导师团队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构建“1+N+n”团队梯队、“基地、项目、课程”三层次载体及“人员合作、事项合作、成果共享、奖励分配”四行为协作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和生产实践等综合能力。实践探索表明,五导师团队模式可有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助力农业强国与新农科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2025年18期 v.5;No.11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魏淑梅;王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教育面临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与传统模式系统性缺陷的双重挑战。该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理论与三螺旋创新模型,创新构建“训研创推”四维联动模型,通过技能培训、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与成果推广的协同机制重构涉农教育体系,并基于制度创新、平台赋能、评价改革三方面提出“训研创推”四维联动的实施路径。未来需深化数字技术融合与动态适配机制,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可持续的高职院校涉农人才支撑。
2025年18期 v.5;No.11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玉苏;王冠琪;黎典明;张小川;李梅;
该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聚焦中国(广西)与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合作,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共同体理论,采用访谈法剖析文化差异对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技术推广的影响,揭示文化差异的双重性。研究提出“组织协同-课程融合-机制保障”三位一体构建路径,强调通过跨国联合管理委员会、双轨制课程体系及多元政策支持,平衡技术输出与文化适配,实现资源互补与利益共享,为中国(广西)—东盟农业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航;孙源;李温蓉;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新技术、新方式和新形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已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枢纽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学科专业性、科研前沿性与社会服务性共同构成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该文深入探讨涉农高校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旨在为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协同推进。
2025年18期 v.5;No.11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司增志;周丽艳;吉志新;刘学茹;刘云峰;乔亚科;
该文旨在通过政策与文献分析,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路径,提出以“多元化学业路径”和“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职普衔接;在产教融合方面,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专业为试点,创新“1122校企互作”模式,通过产学研闭环机制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构建包含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等维度的科研评价体系,推动科教融汇,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2025年18期 v.5;No.112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家骥;付磊;杜欣颖;张祎姿;宋玉譞;
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的转型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建设的特殊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契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井陉矿区天户峪村作为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的典型,其发展过程中已引入一定的新质生产力成分并取得相应成就,但仍面临困境制约。经过研究井陉矿区天户峪村为实证,基于对基层干部、乡镇企业代表、村民等采访对象的深度访谈,结合质化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现实困境和对策选择,以期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地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18期 v.5;No.112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益红;李慧敏;
劳动教育已作为关键元素,融入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之中。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劳动教育融入作物栽培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探讨涉农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旨在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教学实践经验,也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8期 v.5;No.112 136-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更;张庆;胡生琴;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对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扎实专业技能以及良好思政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该文以农业类“双高”院校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分析课程思政在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现状,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园艺人才的新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旨在为推进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松青;谢青伶;叶美金;黄仁维;杨涛;
为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园艺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该文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全面剖析园艺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应该增加课程思政,更新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多维化,“以赛促教,赛教融合”“三产联动,农旅融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和教学场所建设,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等,以期为提升园艺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汉;王金武;奚德君;周文琪;王奇;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该研究提出“思维引领-科教融合-跨界协同”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构建“三层次思维培养体系”与“四维度科教融合机制”,形成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研究生交叉创新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包含“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工程思维”的三层次思维培养体系,系统重塑研究生的认知范式与问题解决能力;创建“学科交叉-科研反哺-平台共享-评价创新”四维协同的科教融合机制,有效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科研与教学分离等痼疾。研究重点突破学科交叉课程体系重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研究生交叉创新培养方案,为现代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同时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范式。
2025年18期 v.5;No.112 150-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向向;方婷婷;侯江涛;申君;龚守富;刘松虎;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环节,加快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园艺商品学课程的特点和思政教育的现状,探讨课程思政教育的不足之处,通过发掘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设计融合思政目标的教学案例,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中,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并创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认同。该文开拓一种新的园艺商品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园艺专业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18期 v.5;No.112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胡宗福;常杰;韩永梅;张颖;徐静;朝洛蒙;牛化欣;
我国边疆地区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面临着人才需求与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边疆涉农高校培养模式与地区需求存在脱节,不能满足边疆农牧业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及产业升级的需求。该文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农科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农牧区需求、高校培养与农牧区需求的鸿沟,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乡村情怀的思政教育,就培养与地区需求兼容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牧人才进行讨论和探索。
2025年18期 v.5;No.112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俊;高琼华;王小云;佟心;杨娟;郑霞林;王国全;
昆虫分类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是普通昆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分类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提高昆虫分类学的教学质量,对昆虫分类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在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通过教学内容更新,科研反哺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改革考核方式,进行多维评价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不断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18期 v.5;No.112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新农科建设的推进,农科人才培养面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亟需在思想引领、职业规划、产教融合等方面发挥创新作用。该文通过分析新农科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结合辅导员工作职能的拓展,提出辅导员参与农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为破解农科人才就业矛盾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琳玲;
该调查聚焦农业职业教育特色,围绕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展开调研,旨在为构建农职特色劳动教育机制提供支撑。以XX大学涉农与非农专业学生为对象,采用线上问卷和“目标-实施-效果”三维分析框架。得出该校劳动教育产教融合不足、“农工结合”深度欠缺等问题,建议构建“农工融合”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农业职业导向评价体系,并提供政策、资源、平台保障。为农业职业院校优化劳动教育提供路径参考,助力培养新时代“大国农匠”。
2025年18期 v.5;No.112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桃桃;路天浩;刘玲;
面对新农科背景下农林卓越人才培养的挑战,改革创新专业育人模式,成为高等院校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新命题。花卉学作为园林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前沿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有效提高花卉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为同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晓;郭宁宁;姚文孔;冯美;刘小杰;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推进,传统纸质教材愈发难以满足高校农林教育的需求。数字教材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具有富媒体、立体交互、实时更新和学习行为跟踪等优点。该文通过探讨数字教材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面临挑战,提出丰富数字教学资源等融合应用策略,以期为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教育实践带来有价值的借鉴和启迪。
2025年18期 v.5;No.112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覃容飞;
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大背景,涉农中职学校面对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要聚焦人才链建设,以人才培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提出中职涉农专业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三对策,即锚定“智慧农业”,精准制定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三农’引领、三层合一”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数字转型”,打造“精准对接、五环联动”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数字教学新生态;聚焦“能力产出”,构建“数字赋能、三维共进”数字技能人才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培养既具备涉农领域专业综合技能,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数字技能人才,为“智慧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5年18期 v.5;No.112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然然;
构建涉农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模式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农业专业特色、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搭建多元实践平台等措施,可以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025年18期 v.5;No.112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聪聪;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该文聚焦辅导员思政育人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剖析新质生产力对涉农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多所涉农高职院校实际案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创新融合模式,包括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开发特色思政课程、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等,旨在为涉农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提供路径参考,推动农业产业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2025年18期 v.5;No.112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