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三农

  • 辽宁发展智慧农业的推进路径及经济效益

    赵宝云;何家理;单林波;王晓霞;黄娟;贾娟;

    辽宁积极推进发展传统农业向发展智慧农业转型,已取得六方面阶段性发展成就,一是赢得农业丰产的增收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投入的节本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提高农产品绿色品质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四是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是创建食品质量安全溯源数据库,为智慧农业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六是创建智慧天气预报数据库,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智慧气象预报服务。辽宁今后须做好发展壮大发展智慧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种业革命、打赢种业革命科技战;提高食用农产品绿色品质、为人民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等方面工作。研究辽宁发展智慧农业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提出今后应做好发展智慧农业的政策建议,对推动全国发展智慧农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年18期 v.5;No.11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万物智联的自动化种植系统研究

    唐广花;

    针对传统农业种植依赖种植经验、资源利用率低、病虫害防治滞后等问题,该文研究设计一套基于万物智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自动化智慧种植系统。系统通过感知层实时采集环境与作物数据,通过AI分析决策层动态识别作物状况并进行种植操作决策,通过自动化执行层精准控制设备进行自动化种植操作,形成“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反馈”的自动化种植闭环。实验表明,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可大幅节约水、农药、化肥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提高种植效率和农作物产量,并为精准农业提供可复用的技术范式。

    2025年18期 v.5;No.11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信小程序玉米病害与生长监测平台设计——以“机玉粮缘”为例

    靳冬爽;郝一鸣;张汐艾;江红霞;

    在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信息平台存在操作复杂、数据分散、服务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农业院校学生、玉米种植农户及基层农技人员的多样化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开发“机玉粮缘”微信小程序。该小程序整合病害图谱、植保资讯、生长管理模型等资源,具备病害智能诊断、防治方案推送、生长周期评价、科普教育和科研支撑等核心功能,通过轻量化设计降低使用门槛,实现多用户群体的一站式信息服务。经田间实践验证和多轮迭代优化,平台有效提升农户的病害识别效率和技术采纳能力,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学习资源,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基层的普及应用,为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2025年18期 v.5;No.112 10-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大棚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陶涛;王金龙;王化东;尚策;侯甲童;肖福娟;

    中国农产品生产面临产量增速能否匹配人口增长、品质是否满足需求及国际竞争力不足三大问题。该文设计一款高性价比大棚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多传感器与执行机构协同运作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系统采用温湿度/光照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配合执行机构精准调控环境条件,既促进农作物有机物积累又有效防控病虫害。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设计的上位机界面具备数据可视化、历史记录及手动调控功能,显著提升操作便利性。该设计为突破我国农业生产困境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优化生长环境有效应对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挑战,对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实践价值。

    2025年18期 v.5;No.112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吉林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袁峰;

    吉林省作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省份代表,推动现代农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吉林省在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中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整合不足、技术推广难度大等瓶颈,因此该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数字农业建设的现状,通过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提出推动吉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2025年18期 v.5;No.11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视界

  • 类型学视域下农耕文化活态传承的浙江范式研究

    陈晨;陈长英;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双重战略背景下,该文以类型学为理论框架,系统梳理浙江农耕文化活态传承的实践模式,提炼“分类保护—创新转化—生态重构”的活态传承范式。结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通过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揭示浙江农耕文化五大类型谱系的活态特征与传承机制,剖析保护主体失衡、代际断层、数字化异化等现实挑战,提出“三圈层治理”“三维驱动保护体系”等制度创新路径,为全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22-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物炭对土壤磷素影响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赵凯成;王道凡;惠可心;赵敏;张润泽;路国艳;

    土壤磷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核心营养元素,生物炭可通过化学吸附、微生物激活等多重机制调节土壤磷素有效性,但其作用机理与长期效应仍待系统解析。该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2011—2024年间241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利用CiteSpace分析生物炭调控土壤磷的研究动态。结果表明,年度发文量呈现三阶段式增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机构为核心研究力量;作者合作网络密度(0.008 4),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Top10作者发文占比14.9%);研究热点由初期提升有效磷(2011—2015年),转向磷形态转化机制(2016—2020年),近期聚焦微生物介导的磷活化(2021—2024年)。该研究揭示生物炭调控土壤磷的演进规律,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VAR模型的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余黄;

    基于我国2000—2023年的农业现代化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四川农业现代化与影响因素的短期关系,同时根据协整、格兰杰等检验的结果构建协整模型,解释他们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则受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这5个变量的影响,在长期只有肉类产量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即在长期不受肉类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深化农业政策改革,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推动教育与农业结合等方面的建议为四川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18期 v.5;No.112 33-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江苏省农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分析

    赵淑娟;冯志军;

    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总结出目前江苏省农业发展具有农业产业稳步增长、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态势良好、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和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目前江苏省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出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适配优势以及适配问题,针对专业调整滞后于产业变革、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区域产业特色与专业特色融合不足三大问题,提出深化动态专业调整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产教融合深度育人;打造区域特色专业群四大提升策略。该研究结果不仅对推动江苏省农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优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将江苏经验进行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5年18期 v.5;No.112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食物观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策略

    邱玲;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种冲突与摩擦加剧升级,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大食物观的提出拓展传统粮食安全边界,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获取粮食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揭示农产品贸易现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给保障粮食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提出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关键品类开发,构建多元进口战略;优化进口管理政策,完善质量追溯体系的策略。旨在从多角度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产业战略安全。

    2025年18期 v.5;No.112 42-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五导师团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能者为师、一专多能”视角

    李玲红;任爱霞;王秀丽;黄建勋;孙敏;

    针对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重引进轻培养、科研与实践脱节、跨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能者为师、一专多能”的五导师团队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构建“1+N+n”团队梯队、“基地、项目、课程”三层次载体及“人员合作、事项合作、成果共享、奖励分配”四行为协作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和生产实践等综合能力。实践探索表明,五导师团队模式可有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助力农业强国与新农科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2025年18期 v.5;No.11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训研创推”四维联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涉农教育的模式重构与实践

    魏淑梅;王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教育面临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与传统模式系统性缺陷的双重挑战。该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理论与三螺旋创新模型,创新构建“训研创推”四维联动模型,通过技能培训、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与成果推广的协同机制重构涉农教育体系,并基于制度创新、平台赋能、评价改革三方面提出“训研创推”四维联动的实施路径。未来需深化数字技术融合与动态适配机制,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可持续的高职院校涉农人才支撑。

    2025年18期 v.5;No.11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广西)—东盟农业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以老挝为例

    李玉苏;王冠琪;黎典明;张小川;李梅;

    该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聚焦中国(广西)与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合作,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共同体理论,采用访谈法剖析文化差异对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技术推广的影响,揭示文化差异的双重性。研究提出“组织协同-课程融合-机制保障”三位一体构建路径,强调通过跨国联合管理委员会、双轨制课程体系及多元政策支持,平衡技术输出与文化适配,实现资源互补与利益共享,为中国(广西)—东盟农业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涉农高校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路径

    刘航;孙源;李温蓉;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新技术、新方式和新形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已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枢纽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学科专业性、科研前沿性与社会服务性共同构成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该文深入探讨涉农高校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旨在为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协同推进。

    2025年18期 v.5;No.11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河北省本科高校涉农专业“三融”实践策略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专业为例

    司增志;周丽艳;吉志新;刘学茹;刘云峰;乔亚科;

    该文旨在通过政策与文献分析,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路径,提出以“多元化学业路径”和“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职普衔接;在产教融合方面,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专业为试点,创新“1122校企互作”模式,通过产学研闭环机制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构建包含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等维度的科研评价体系,推动科教融汇,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2025年18期 v.5;No.112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井陉矿区天户峪村的调研

    孟家骥;付磊;杜欣颖;张祎姿;宋玉譞;

    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的转型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建设的特殊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契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井陉矿区天户峪村作为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的典型,其发展过程中已引入一定的新质生产力成分并取得相应成就,但仍面临困境制约。经过研究井陉矿区天户峪村为实证,基于对基层干部、乡镇企业代表、村民等采访对象的深度访谈,结合质化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现实困境和对策选择,以期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地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18期 v.5;No.112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治理

  • 新时代西藏阿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成效、困境与路径选择

    李国斌;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西藏阿里是国家安全屏障建设的战略要地,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当前,西藏阿里乡村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必须要加以改进。该文从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忧患意识、夯实村级组织、加强数智赋能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优化改进路径。

    2025年18期 v.5;No.112 71-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策略

    李思建;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该文基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主体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通过抓牢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对现代治理的认知能力;抓实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治理的个人能力;抓强创新意识培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服务的创新能力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025年18期 v.5;No.11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废乡村标准化建设路径探索

    张慧敏;黄梦婷;王相立;彭锦;曾崇国;李阳;

    该文深入探讨无废乡村标准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提出无废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路径设计。文章强调无废乡村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对环境污染挑战、城乡废弃物激增、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性,并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政策法规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参与机制建立、教育与培训、资金投入与融资渠道拓展、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监管与评估机制完善等七大策略,以期实现乡村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

    2025年18期 v.5;No.112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县域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社区教育服务推进策略研究——以天津市远郊区为例

    樊兴菊;崔佳怡;

    聚焦于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农村地区农民如何借助于社区教育实现快速市民化的问题。基于对天津远郊区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了解,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实践经验,提出持续推进新农村社区教育服务的具体策略包括夯实区(县)-乡-村三级资源联动体系;建立新农村社区教育多元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服务公平;培育细胞组织,营造学习氛围;深挖产业特色,赋能职业教育;关注“一老一小”,助力乡村振兴等。

    2025年18期 v.5;No.112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农业经济

  • 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策略——以宁德市寿宁县为例

    王倩;叶巧艳;

    该文以宁德市寿宁县为例探讨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策略。研究发现,寿宁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当地历史文化提升游客体验,以及打造特色文化项目等策略,取得显著成效,值得借鉴。然而,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挖掘程度有限、市场化程度和品牌推广力度不足、人才短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多等问题。基于此,该文提出一系列实践策略,包括加大对交通等配套设施的投入、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寿宁旅游品牌、培养专业化人才、引入AI智能导览等。这些策略旨在促进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提升旅游体验,增加经济收益,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该研究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5年18期 v.5;No.112 8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刘保俊;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也逐渐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阜阳市作为千年善郡、人文蔚盛,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与优势。近年来,在阜阳文旅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也暴露一系列弊端。该文以阜阳市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旨在促进阜阳市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证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为其他城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经验。

    2025年18期 v.5;No.112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偏远渔村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以万宁市和乐镇“小海”区域村落为例

    刘欣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三渔”问题是渔村振兴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海南省万宁市和乐镇“小海”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但未实现产业充分发展。因此,该文以海南省万宁市和乐镇“小海”区域村落为代表,分析偏远地区渔村产业发展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助力“小海”区域渔村的产业发展,并为偏远落后渔村产业发展提出政策性启示。

    2025年18期 v.5;No.112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域下短视频平台赋能都匀毛尖品牌建设的策略研究

    王珊珊;韩宝银;姚紫涵;颜冉;沈青;孙蒙;

    该研究主要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平台在都匀毛尖品牌建设中的赋能作用。阐述都匀毛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都匀毛尖的种植面积、销售市场、品牌地位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该文指出短视频平台运营中存在的几个固有问题,包括内容同质化、缺乏专业团队、品牌定位模糊和流量竞争激烈等。提出一套优化策略,包括创新内容策划、加强人才开发和招聘、明确品牌定位、合理利用数据和技术资源等。这些举措旨在增强都匀毛尖品牌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促进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并传承和推进中国茶文化。

    2025年18期 v.5;No.112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徐一鑫;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腾飞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该地区包括川、滇、黔、渝和藏等省级行政区,聚居众多少数民族,有丰富自然、文化和农牧业资源,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但因地理、基础、人才等因素,面临产业同质化等困境。该文立足实际,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剖析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通过分析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泰文化+跨境旅游”模式、贵州毕节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模式等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案例,总结经验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引导、资源整合等多维度探索发展实践路径,旨在助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助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实施贡献智慧力量。

    2025年18期 v.5;No.112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

  • 地方高校赋能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育研究

    尹苹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高质量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助力高质量农民培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分析地方高校赋能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育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有效精准识别为基础、以优化培育内容为平台、以丰富多元培育模式为手段等优化路径,以期为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卢秋彤;杨岚;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双向互动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政策支撑和发展机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农村人才队伍则是推动乡村振兴各环节的关键力量。然而,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错配导致人才结构失衡,教育与培训体系滞后造成人才培养供需脱节等。为此,需要优化建设路径,构建产才适配的现代农业人力资源体系,结合现实需求改革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引留机制并完善乡村环境建设,以推动人才供给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适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2025年18期 v.5;No.112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胜任力视角下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冯小玮;

    乡村振兴战略中,语言资源的多元价值被挖掘并激活。推普助力、方言保护、外语赋能三者并驾齐驱,助力乡村振兴。普通话作为市场纽带、方言作为文化根脉、外语作为国际桥梁,三者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相互作用,焕发语言活力。将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养融入乡村振兴语言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国乡村文化走出去。

    2025年18期 v.5;No.112 120-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下西安市鄠邑区“双创”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王晓梅;

    鄠邑区依托“中国第一画乡”资源推进乡村振兴,面临人才短缺与产业升级瓶颈。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地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文化创新”模式,实施农民画人才培养、艺术支教等工程,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产业融合。研究显示,该模式壮大本土人才队伍,提升农民画产业与乡村旅游效益,扩大文化影响力,但存在人才留存难、数字化覆盖不足等问题。建议完善人才激励、深化数字应用、强化品牌建设及健全校地合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2025年18期 v.5;No.112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下“洄游”青年研究分析

    郭晗;李文静;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下,青年特别是“洄游”青年在乡村发展中是新生力量的代表。“洄游”青年依靠自身的知识、技能及社会经验等促进乡村事业的发展。该文主要从什么是“洄游”青年、“洄游”青年的特征、乡村振兴政策对“洄游”青年发展的促进及“洄游”青年现象出现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4部分进行分析。其中简单剖析“洄游”青年的现状,解释“洄游”青年返乡浪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需要持续关注并且深入研究的过程。

    2025年18期 v.5;No.112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现实审视与困难纾解

    刘梦醒;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三农”工作的核心。农民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一,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策略。在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富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乡村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供给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等挑战。为在新时代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发展具有特色的富民产业,重视并加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聚焦并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2025年18期 v.5;No.112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教育

  • 劳动教育融入涉农高职院校作物栽培课程的路径研究

    郭益红;李慧敏;

    劳动教育已作为关键元素,融入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之中。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劳动教育融入作物栽培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探讨涉农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旨在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教学实践经验,也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8期 v.5;No.112 136-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类“双高”院校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张更;张庆;胡生琴;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对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扎实专业技能以及良好思政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该文以农业类“双高”院校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分析课程思政在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现状,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园艺人才的新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旨在为推进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园艺教育专业教学探索

    刘松青;谢青伶;叶美金;黄仁维;杨涛;

    为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园艺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该文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全面剖析园艺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应该增加课程思政,更新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多维化,“以赛促教,赛教融合”“三产联动,农旅融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和教学场所建设,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等,以期为提升园艺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思四维”的农业工程领域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唐汉;王金武;奚德君;周文琪;王奇;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该研究提出“思维引领-科教融合-跨界协同”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构建“三层次思维培养体系”与“四维度科教融合机制”,形成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研究生交叉创新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包含“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工程思维”的三层次思维培养体系,系统重塑研究生的认知范式与问题解决能力;创建“学科交叉-科研反哺-平台共享-评价创新”四维协同的科教融合机制,有效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科研与教学分离等痼疾。研究重点突破学科交叉课程体系重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研究生交叉创新培养方案,为现代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同时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范式。

    2025年18期 v.5;No.112 150-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园艺商品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董向向;方婷婷;侯江涛;申君;龚守富;刘松虎;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环节,加快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园艺商品学课程的特点和思政教育的现状,探讨课程思政教育的不足之处,通过发掘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设计融合思政目标的教学案例,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中,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并创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认同。该文开拓一种新的园艺商品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园艺专业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18期 v.5;No.112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边疆发展需求的新农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胡宗福;常杰;韩永梅;张颖;徐静;朝洛蒙;牛化欣;

    我国边疆地区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面临着人才需求与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边疆涉农高校培养模式与地区需求存在脱节,不能满足边疆农牧业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及产业升级的需求。该文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农科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农牧区需求、高校培养与农牧区需求的鸿沟,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乡村情怀的思政教育,就培养与地区需求兼容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牧人才进行讨论和探索。

    2025年18期 v.5;No.112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昆虫分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李俊;高琼华;王小云;佟心;杨娟;郑霞林;王国全;

    昆虫分类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是普通昆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分类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提高昆虫分类学的教学质量,对昆虫分类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在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通过教学内容更新,科研反哺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改革考核方式,进行多维评价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不断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18期 v.5;No.112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辅导员融合“三全育人”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与就业促进中的创新与实践路径

    杨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新农科建设的推进,农科人才培养面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亟需在思想引领、职业规划、产教融合等方面发挥创新作用。该文通过分析新农科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结合辅导员工作职能的拓展,提出辅导员参与农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为破解农科人才就业矛盾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农类本科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特色体系构建——以XX大学为例

    唐琳玲;

    该调查聚焦农业职业教育特色,围绕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展开调研,旨在为构建农职特色劳动教育机制提供支撑。以XX大学涉农与非农专业学生为对象,采用线上问卷和“目标-实施-效果”三维分析框架。得出该校劳动教育产教融合不足、“农工结合”深度欠缺等问题,建议构建“农工融合”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农业职业导向评价体系,并提供政策、资源、平台保障。为农业职业院校优化劳动教育提供路径参考,助力培养新时代“大国农匠”。

    2025年18期 v.5;No.112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OBE理念+课程思政”背景下花卉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韩桃桃;路天浩;刘玲;

    面对新农科背景下农林卓越人才培养的挑战,改革创新专业育人模式,成为高等院校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新命题。花卉学作为园林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前沿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有效提高花卉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为同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18期 v.5;No.112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教材在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尹晓;郭宁宁;姚文孔;冯美;刘小杰;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推进,传统纸质教材愈发难以满足高校农林教育的需求。数字教材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具有富媒体、立体交互、实时更新和学习行为跟踪等优点。该文通过探讨数字教材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面临挑战,提出丰富数字教学资源等融合应用策略,以期为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教育实践带来有价值的借鉴和启迪。

    2025年18期 v.5;No.112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覃容飞;

    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大背景,涉农中职学校面对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要聚焦人才链建设,以人才培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提出中职涉农专业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三对策,即锚定“智慧农业”,精准制定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三农’引领、三层合一”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数字转型”,打造“精准对接、五环联动”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数字教学新生态;聚焦“能力产出”,构建“数字赋能、三维共进”数字技能人才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培养既具备涉农领域专业综合技能,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数字技能人才,为“智慧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5年18期 v.5;No.112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涉农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研究——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刘然然;

    构建涉农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模式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农业专业特色、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搭建多元实践平台等措施,可以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025年18期 v.5;No.112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涉农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育人与农业产业链融合模式创新研究

    田聪聪;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该文聚焦辅导员思政育人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剖析新质生产力对涉农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多所涉农高职院校实际案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创新融合模式,包括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开发特色思政课程、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等,旨在为涉农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提供路径参考,推动农业产业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2025年18期 v.5;No.112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农业导刊》约稿函

    <正>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转载源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全文收录、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透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收录期刊、“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

    2025年18期 v.5;No.112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